导读:1、西汉麻纸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?优点:主要分白、黄两种。白麻纸洁白光滑,质地细薄,坚韧。纤维长,纸浆粗,纸质坚韧,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、变色。经久耐用。缺点:黄麻纸色略黄,稍粗糙,白麻纸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。特色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,纸浆粗(纸表有小疙瘩)纸质坚韧,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、变色;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,又有“白麻纸”、“黄麻纸”之别;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、三四公分、五六公分不

黄麻和白麻有什么区别,西汉麻纸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?

1、西汉麻纸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?

优点:主要分白、黄两种。白麻纸洁白光滑,质地细薄,坚韧。纤维长,纸浆粗,纸质坚韧,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、变色。经久耐用。

缺点:黄麻纸色略黄,稍粗糙,白麻纸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。

特色
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,纸浆粗(纸表有小疙瘩)纸质坚韧,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、变色;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,又有“白麻纸”、“黄麻纸”之别;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、三四公分、五六公分不等;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,间距竖约一指半;背面未捣烂的黄麻、草迹、布丝清晰可辨;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。隋唐五代时的图书(碑帖装裱)多用麻纸,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,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。麻纸后人伪造极难。

起源《新唐书·艺文志一》:“ 大明宫 光顺门 外, 东都 明福 门外,皆创集贤书院,学士通籍出入。既而太府月给 蜀郡 麻纸五千番。” 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:“ 南朝 书家写字多用麻纸,麻纸别称布纸,就是用破旧麻布制造的纸。麻纸可供二 王 ( 王羲之 、 王献之 父子)写字,精美可以想见。”西汉就有,东汉时蔡伦加以改进,使麻纸制造得到普及。由汉至唐,麻纸一直是产量最大的纸。自宋以后,由于造纸业的发展,麻纸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别的纸类所代替。1933年,新疆罗布淖尔出土了公元前49年的西汉麻纸;1942年,居延查科尔帖也出土了西汉有字麻纸;1957年,西安灞桥古墓中出土了公元前140--前87年的西汉麻纸----“灞桥纸”;1973年,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发现两张公元前52年西汉麻纸残片,称为“居延纸”。1978年,在陕西扶风县中颜村汉代窖藏中,出土了三张西汉时的麻纸“扶风纸”。1979年,甘肃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两汉麻纸----“马圈湾纸”,1986年,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,出土了西汉初年文、景二帝时期(公元前179~前141)的放马滩“纸地图”。1990年,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有多张字麻纸,并被确认为武帝至昭帝(前140-前74)时物。只是这些麻纸在制造上还比较粗糙,后来的麻纸皆宜于书写或印刷,而且经久耐用,很受人们看重。 1、宣纸。
优点:具质地绵韧、光洁如玉、不蛀不腐、墨韵万变之特色,享有“千年寿纸”的美誉,被誉为“国宝”。用宣纸题字作画,墨韵清晰,层次分明,骨气兼蓄,气势溢秀,浓而不浑,淡而不灰,其字其画,跃然纸上,神采飞扬,飞目生辉。

宣纸具有韧而能润、光而不滑、洁白稠密、纹理纯净、搓折无损、润墨性强等特点,有独特的渗透、润滑性能。写字、作画“墨分五色,”即一笔落成,深浅浓淡,纹理可见,墨韵清晰,层次分明。少虫蛀,寿命长。宣纸自古有“纸中之王、千年寿纸”的誉称。

2、麻纸
优点:主要分白、黄两种。白麻纸洁白光滑,质地细薄,坚韧。纤维长,纸浆粗,纸质坚韧,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、变色。
缺点:黄麻纸色略黄,稍粗糙,白麻纸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。

3、竹纸
优点: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、浸润保墨、纤维细腻、绵韧平整等特点,被人们赞之曰"淡画不灰、淡泼浓、浓泼淡、诗有烟霞气,书兼龙虎姿"。
缺点:夹江手工纸生产面临危机,原材料供给困难,传承乏人。夹江全县虽还有一千多家造纸作坊,但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已不多见。

2、床垫是白麻好还是黄麻好?

黄麻棕床垫是新产品,椰棕床垫出来的久些,黄麻的软些,椰棕的硬些,黄麻在秀气,舒适,柔软性上要好于椰棕床垫,两者相比较,黄麻棕床垫要些。
棕垫属于硬床垫,支撑性好,透气,比较适合腰不好或喜欢睡硬床垫的人,棕垫种类多样,有胶粘的椰棕(软、硬),胶粘的油棕,胶粘的黄麻棕,纤维与椰丝热压的3E椰棕,胶粘的山棕床垫,手工山棕床垫,棕棚床等。睡感最好的是山棕床垫(黄麻),环保的是手工山棕床垫,便宜的是椰棕。
黄麻比较贵,也比较好。 床垫还有原则黄麻好哦!黄麻耐脏颜色还柔和,显得不冷我觉得黄麻比较好。

3、中国古代发现的最早的纸是什么纸?

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(公元前206年~公元23年)早期的纸,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。

此外,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。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,原料是麻或丝絮。

东汉时,公元105年,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,开创了以树皮、破布、麻头、鱼网为原料,并以沤、捣、抄一套工艺技术,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,称为“蔡侯纸”。

从此,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,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。

扩展资料:

中国古代纸张种类:

一、麻料纸

麻料纸的原料有苎麻、大麻、亚麻等,统称麻纸。用于写书印书,始于西汉,盛于隋唐,衰于宋元,绝于明清。麻纸面无光,纤维束较多,易着墨,纸质韧性强,抗老化亦强。

古籍中麻纸主要有以下几种:

1、白麻纸:萌牙于西汉,是我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。初期纸质白度差,表面不平滑,结构不紧,还不能用来写字。至东汉时用于书写,隋唐时期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文化用纸。

2、黄麻纸:白麻纸入潢即成为黄麻纸,可以驱虫。是我国最早的染色纸,始于晋,唐代广为使用。

3、藏经纸:唐宋元时期用黄蘖染色而成,为写刻佛经所专用,故称藏经纸。其中用料麻、皮、竹均有。藏经纸分厚薄两种,薄着也较一般纸厚,没有光腊,厚而不硬。作为装裱珍贵善本书签之用。

4、硬黄纸:始于唐代,是采用黄蘖染色,两面加腊砑光而成,是专门用来摹写佛经的名纸。宋时演变成一面加腊砑光的金粟山藏经纸。

二、皮料纸

皮料纸的原料主要是落叶乔木中的楮树皮、桑树皮、青檀皮等。皮料始于东汉,逐渐取代麻纸成为纸中之首。主要产自浙江、安徽、河北等地,其品种较多,一般称纸质较细、制作精良者为绵纸或宣纸。而纸质稍粗,纤维束较多者为皮纸。

1、白棉纸:以树皮为主要原料,纸质绵软耐折,拉力强,纸破丝连,如同棉丝,故名绵纸。明以前主要产自江浙地区,清以后渐变为仿宣纸一类产品,通称宣纸。可用作裱书、搓纸捻、溜口纸条等。

2、黄绵纸:黄绵纸是由白棉纸染色而成,贵在防蛀。

3、高丽纸:又名鸡林纸,以桑皮为主料的阔帘白皮纸。产地朝鲜,宋代传入我国,清代我国生产仿制品,多用做书皮纸。高丽纸纸色洁白,有厚薄。厚者韧而坚固,两面光泽如一。也可分层揭开,帘纹间距竖宽横密。薄者较少,隔纸见物,帘纹同厚者,纸面可见明显的交结紧密而发亮的纤维束,酷似蚕茧所造。

4、皮纸:以树皮为主料,有黄白二种。多纤维束,拉力极强。厚者坚固耐折,薄者隔纸见物而有韧性,近似以桑皮为主料的高丽纸,但帘纹不显。

5、日本皮纸:以树皮为原料按厚薄分为两种。厚者韧性强,纸质坚固,纸色白都有,又称东洋绵纸。薄者俗称日本美浓纸,纸色洁白,细薄均匀,帘纹较宽,纸面光滑,绵软而有韧性,在日本广为应用。

6、草茎纸:以皮料为主、草茎为辅的一种混料纸,始于元代。纸色淡黄,薄如蝉翼,绵软有韧性,多纤维束。夹有如同发丝的草茎并呈黑褐色,隐帘纹较宽,古书中颇为少见。

7、毛头纸: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一种混料纸。产于河北省迁安县,又名迁安纸。其色多为灰白,质地厚薄不均。夹有草棍,发涩,背粗糙呈疙瘩状。有棉性,隐帘纹。

8、开化纸:又名桃花纸,因产于浙江省开化县而得名。其纸虽薄而韧性极强,虽有帘纹而不明显。开化纸始于明代,大量应用于清初至乾隆年间,列为名贵纸品,专供清内府、武英殿及扬州书局印书。

9、开化榜纸:产于开化县,用料同于开化纸。其特征也与开化纸相似,但比开化纸厚,纸色洁白发暗,隐帘纹。

10、混料开化纸: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混料纸。多见于雍正年间到清后期的殿版书。纸色微黄,隐帘纹而质粗、有韧性,厚薄均匀,面平滑,背稍涩。含较多纤维束而带黄色斑点,这是因为纸浆有稻草的原故,虽产于开化,但其质不及开化纸和开化榜纸。

11、宣纸:宣纸源于唐代的宣州贡纸。主要产地是安徽泾县,其料是青檀皮,实为绵纸或皮纸。宣纸品种很多,用于印书的主要有绵连、罗纹、单宣等。

12、单宣:又称料半,厚于绵连有帘纹,其质次于绵连。

13、绵连:由皮料连四发展而成,质地细薄,色白如玉,匀净细腻,纸质柔软耐折,有帘纹。可做补书、护叶、镶书和衬纸、染书皮等用。

14、罗纹纸:纸色洁白,其质地、厚薄同于绵连,但横纹深而清晰,宛如丝织罗绸一样,故名罗纹纸。可以作为护叶,或者染色后裱书皮用。

造纸术曾作为“使者”将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,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机制纸的日益普及,使得传统造纸工艺正在淡出历史舞台。

其技术、技艺亟待传承与保护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西汉天水放马滩纸地图

天水放马滩纸地图,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。甘肃省博物馆藏。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,对研究造纸起源、造纸用料、造纸技术等具有重大价值。

经对比研究,放马滩汉墓时代当在秦晚期至西汉初年,故该纸图的产生年代,其下限最迟在西汉初年。纸面平整、光滑、结构紧密,表面有细纤维渣,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。其原料为大麻,是西汉早期麻纸。纸上用墨线绘有山、川、崖,路,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。

扩展资料:

蔡伦造纸的争议

1957年,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古墓中出土的“灞桥纸”。其后,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发现的“居延纸”;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,分别出土的西汉时的“扶风纸”;1979年敦煌出土的“马圈湾纸”。  

这些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,使考古界、造纸界和历史学界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其中一些人对新材料不予承认,而另一些人认为早在西汉初期,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,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,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。

由此推断: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,而不是发明者。蔡伦只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,把树皮、破布、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,降低了纸的成本,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,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西汉天水放马滩纸地图

参考资料来源:中国新闻网——纸是蔡伦发明的吗?

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(公元前206年~公元23年)早期的纸,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。此外,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。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,原料是麻或丝絮。

东汉时,公元105年,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,开创了以树皮、破布、麻头、鱼网为原料,并以沤、捣、抄一套工艺技术,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,称为“蔡侯纸”。从此,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,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。

扩展资料

纸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。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,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。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,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。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,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。

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,出过东莱县的造纸能手左伯。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,纸就成了和缣帛、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。公元三到四世纪,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、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,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。

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。在原料方面,除原有的麻、楮外,又扩展到用桑皮、藤皮造纸。在设备方面,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,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,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,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,提高了工效。

在加工制造技术上,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,改进了纸的质量,出现了色纸、涂布纸、填料纸等加工纸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纸

早在东汉(公元25年~公元220年)的蔡伦发明“蔡侯纸”之前,中国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。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(公元前206年~公元23年)早期的纸,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。此外,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。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,原料是麻或丝絮。

  东汉时,公元105年,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,开创了以树皮、破布、麻头、鱼网为原料,并以沤、捣、抄一套工艺技术,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,称为“蔡侯纸”。从此,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,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。 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。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,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。

4、黄金麻与白麻的差异性有哪些

最直接就是感官颜色差异。 黄金麻色彩光艳、显得高贵些,表面散布有泛黄的细灰点,白麻是底色灰白的,散布灰麻点。黄金麻和白麻都是由天然的矿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,结构细致,质地坚硬,耐酸碱,抗腐蚀,具有很强的承载力和抗压力,而且容易切割,能够按照建筑要求进行各式的切割。

5、如何区别黄麻鱼鳔和白麻鱼鳔

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。硬骨鱼类,大多数都有鳔。鱼鳔的体积约占身体的5%左右。其形状有卵圆形、员锥形、心脏形、马蹄形等等。鱼鳔里充填的气体主要是氧气、氮气和二氧化碳,氧气的含量最多。所以,在缺氧的环境中,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,为鱼提供氧。气。内含空气,通过鱼鳔肌调节鱼鳔的收缩和膨胀可以使鱼调节身体的密度,在水中上升或下沉。

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(图片、文字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若涉及到侵权,请联系youxikuang@hotmail.com